• 智博1919





  • EN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武汉:大决心大手笔大力度 ,推进“武汉智造”
    武汉 :大决心大手笔大力度,推进“武汉智造”
    • 来源:建筑杂志社
    • 2024-03-20
    • 分享至:

    20240320JZDT01.png

    武汉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智能建造产业链建设情况


    2023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将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工作作为重大机遇,以大决心 、大手笔、大力度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促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 、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武汉建造”向“武汉智造”迈进 。


    高位推进 ,构建智能建造发展大格局


    一是高站位谋划 。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高度重视智能建造工作 ,亲自部署 、亲自推动,先后两次召开省委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提出要从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智慧城市 、改善居住品质、应对人口红利弱化等方面认识智能建造重要意义 ,要从抢占未来竞争优势、维护国家建筑数据安全的高度推进工作 ,并提出了“工业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路径 。为试点工作理清思路,注入动能 。


    二是高标准部署。经过院士把关、专家会诊、龙头央企充分参与,以打造智能建造标杆城市为目标 ,坚持全面统筹和重点推进相结合,立足武汉实际,高标准、高质量制发《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涵盖四个必选任务,对四个自选任务也进行了部署 ,细化明确54项任务,分阶段 、全方位推动武汉智能建造发展 。“推进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列入2023年市委深化改革重要事项和《政府工作报告》 。


    三是高效能落实。省领导挂帅上阵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每月调度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推进、省市两级督查部门跟踪问效 、18家市直部门、30家重点企业协同推进,建立了多级联动、部门合作、政企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强有力推动各项试点任务扎实落地。


    BIM驱动 ,激发智能建造发展强动能


    一是一套体系立梁架柱。谋划研究“1+6”制度体系 ,目前已完成基于BIM的6项工作流程初稿,全省首部包含BIM的地方性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档案数据标准(送审稿)》通过专家评审,完成《武汉城建档案数字孪生平台》(测试版) ,已接收两个项目的BIM档案,完成《建设工程造价审计BIM技术应用环境及机制研究报告》(初稿)。


    二是一个平台贯通全程。按照数据安全 、自主可控 、一模到底的总体思路,以国产化软件硬件为基础,统一数据存储格式 、全面开源兼容 ,大力推动BIM云平台建设,开发全流程审查监管系统 ,将BIM技术应用作为核心关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 。鼓励全市新建项目积极应用BIM技术 ,提升全市工程BIM软件建模率,2023年,全市重要建筑、市政基础设施 、水务工程整体BIM建模率已达到30%。


    三是一批试点打造样板。中信工程承担工信部BIM“卡脖子”重大专项,实现BIM软件图形引擎和基础算法国产化,完成了自主可控BIM技术新的突破 。武汉东湖实验室项目全面应用国产BIM软件。中南建筑设计院建立无图数字建造联盟,开启“城市建设一模到底 、无图数字智能建造”新时代 。全过程数字化建筑项目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已封顶建成。同时选取3个在建试点项目探索验证国产BIM软件的协同设计能力和数据交付能力。


    20240320JZDT02.png


    泰康金融中心


    四是一体管理数字赋能。加强智慧治理 ,完成智慧建管二期平台建设,推动数字住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项目管理数据全共享、应用全融合 、过程全覆盖。全面推进建筑工地智慧化 、信息化管理工作,印发《武汉市房屋市政工程工地建设实施方案》,将实名制管理、扬尘噪声监测、视频监控 、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和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等5项内容列为智慧工地监管系统对接必选项,全市市管工地已100%覆盖,实现智能监管,全市769座桥梁实现在线安全监测,覆盖率95.17%,智慧桥隧三期进入试运行阶段 。


    示范引领,拓展智能建造应用新场景


    一是坚持标准先行。组织行业专家,在全国首批编制发布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示范评价标准,对试点企业从策划、设计、建造、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出了9类、22项评价标准,对试点工厂从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程业绩方面提出了12类、21项评价标准 ,对试点企业从基本情况、技术基础能力、应用实施能力方面提出了7类、15项评价标准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明确的标准体系 ,让试点建设有目标 、有路径、可评价 。


    二是打造精品引路。在全市范围内精心选取89个有基础、有条件的项目、企业、工厂(园区),充分运用智能建造技术 ,提品质、降成本,形成可感知 、可量化、可评价的试点成效。一大批智能建造设备广泛应用,包括武汉泰康金融中心项目利用第四代“空中造楼机”、中交二航局智能筑塔机、美好集团装配式构件生产机器人 、中建装饰国内首条幕墙机加工智能化无人生产线,进一步节约建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全域推广拓面。建立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清单滚动发布机制 ,定期征集并发布 ,鼓励引导企业使用,给予政策支持。定期组织开展智能建造观摩培训,评选发布具有较强引领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创新服务案例12个,引导企业拓宽智能建造应用场景 。


    强链补链 ,抢占智能建造产业新高地


    一是绘好产业蓝图 。2021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将智能建造产业列为“965”支柱产业,精心编制产业链图谱,建立“链长+链主+链创”三链融合工作机制,各副市长担任链长负责领导协调 ,龙头企业中建三局担任链主负责导航引领 ,产业联盟担任链创协同技术攻关 ,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对照制定一个产业规划、集聚一批龙头企业 、建设一个功能园区等“十个一”要求 ,不断健全完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建强产业链条。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涵盖土地出让 、绿色通道、信用加分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激励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成立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协作联盟,汇聚湖北设计、施工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咨询机构、信息化公司等行业62家优秀企业,共同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举办“建圈强链  聚势同行”武汉建筑业首届供应链大会 ,中建、中铁 、中铁建等10余家大型央企 、100余家供应商参会 ,采购方发出需求超100亿元。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推介项目,中建装饰绿色建筑科创产业园项目、中建钢构桥梁钢结构智慧生产基地项目落地建设。


    20240320JZDT03.png


    一体化智能架桥机


    三是培育产业集群 。建成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 ,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 。积极培育发展智能设计企业 ,中信建筑设计、中南建筑设计等6家设计企业入选中国工程设计60强名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加快产业互联网发展,中南建筑设计院打造工程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在线签约设计师3 000多人,入驻企业用户近8万家,平台累计成交金额逾600亿元。中信数智公司研发的中信智能建造平台,入选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全国智能建造创新服务案例和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


    多维发力,营造智能建造发展好生态


    一是强化技术研发。依托丁烈云院士领衔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铁大桥局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 ,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力量构成的智能建造专家库。建立4个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多个专业技术实验室 ,同步开展14项课题研究。2013年以来,共有158项智能建造相关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6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8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推进 。


    二是强化人才培育。多维度开展人才培养。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开设智能建造相关专业,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已获工信部立项,院企共建 ,打造“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 ,13家培训机构开展BIM模型技术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智能建造产业工人培训,累计培训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各类人员5 100余人次,累计获证5 209人次 。举办“BIM+”智能建造大赛 ,提升从业人员能力。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工作现场会交流分享武汉市工作经验,六项做法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二批《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湖北卫视、湖北广播电视台专题报道武汉市智能建造工作,多次在主流媒体宣传武汉市智能建造发展情况。先后5次举办“2023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数智建造·美好生活”高规格主题论坛,高水平举办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吸引国内外业内专家和从业人员,营造了浓厚氛围。






  • XML地图